青铜器市场观察

中国艺术投资网

青铜器市场观察


来源:中国收藏投资网   文章作者:佚名


  青铜器收藏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青铜器收藏群体的整体水平较低。

  民间收藏过度商业化而不重视研究,没有什么重要的研究成果,更谈不上是官方研究的重要补充。现在大部分的收藏者进行的收藏活动严格的讲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只算得上一种有意识的收集罢了,因为很多人只管花钱把藏品买回来束之高阁,不闻不问,更不用说做系统、深入的研究了,近期几乎没有由收藏家撰写的、影响力较大的民间青铜器研究著作问世。笔者认为青铜器收藏还不成熟。判断一个艺术品门类的收藏是否成熟,除了用各种市场标准(如交易量、整体价位水平,收藏群体等)衡量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就是看收藏群体对这个领域的专业研究所具备的影响力,能不能成为官方研究的重要补充,甚至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清乾隆至民国是历史上青铜器收藏最为成熟的时期,重要标志就是一大批学识渊博的收藏家成了当时青铜器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极大的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大收藏家和他们的著作主要有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曹载奎的《怀米山房吉金图》,吴云的《两罍轩彝器图释》,潘祖荫的《攀古楼彝器款识》,吴大澂的《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端方的《陶斋吉金录》,罗振玉的《殷文存》、《贞松堂集古遗文》、《三代吉金文存》,陈介祺的《簠斋吉金录》,刘体智的《善斋吉金录》、《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等。

  收藏目的和环境的改变是当前青铜器收藏不重研究的主要原因。在收藏高度商业化的市场环境下,绝大部分的青铜器收藏者的主要收藏目的是增值获利,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增值获利是收藏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所追求的必然结果,也是收藏的主要吸引力之一,但绝不能把它视为收藏的全部内容。倘若不重视收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收藏就好比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徒剩其形,索然无味,真正高水平的收藏应该是精神和物质双丰收,既获得了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又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古代和近代的收藏家把学术研究作为青铜器收藏的第一要务,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自然产生的一种文化选择,和现时的情形有本质的差别。在青铜器收藏出现高潮的宋代、清中后期和民国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潮流,就是金石学大兴,金石学的研究成为当时人文学科的学术主流之一。在这种环境下,当时主要的青铜器收藏群体--科甲正途出身、学养深厚的士大夫阶层很自然的把金石学研究作为青铜器收藏的第一要务,因为他们作为人文学科的精英群体,身处学术中心久矣,不仅深受当时学术潮流的影响而且是这股潮流的弄潮儿,所以他们能在宦海沉浮之余,继续其学术追求,刻苦钻研,终结善果。

  青铜器市场相对较低迷, 市场交易量较小, 整体价格偏低是目前青铜器收藏所面临的又一问题。首先是交易量较小,交易量主要指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市场上交易的青铜器的数量和成交额。从市场情况来看,在拍卖会、博览会、正规古玩店等主要艺术品流通渠道中成交的青铜器的数量和成交额比瓷器、字画等收藏门类要小得多。 造成青铜器交易量较小的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收藏群体较小外,主要原因是可以在市场中完全合法、自由交易的青铜器数量相对很少,笔者称作“合法市场存量”。 青铜器的合法市场存量较少,是由于除馆藏品外可供市场流通的青铜器的数量本来就相对较少,再加上各种政策法规造成的流通限制,所以市场上可以完全合法、自由交易的青铜器就更少了。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收藏品中的重器:青铜器
·下一篇文章:青铜器收藏有三级


 相关内容

·有关青铜器收藏的小常识

佚名

 

·保养重要 青铜器收藏蓄势待发(图)

佚名

 

·青铜器的价值与收藏

佚名

 

·青铜器收藏:上当易捡漏难

佚名

 

·青铜器收藏蓄势待发前景看好

佚名

 

·青铜器收藏有三级

刘亮

 

·收藏品中的重器:青铜器

佚名

 

·揭露青铜器赝品制造手法

佚名

 

·青铜器收藏市场稳中有升

陈杰